浮躁

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东西,找到自己觉得真心重要的东西,一直向前,坚持到底。

浮躁是因为急于求成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心理。心中总是想着做更多的事情,更快的获得成功,更快的抵达自己的目标,使我们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
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灵的安宁。当我们充满激情的想做完成一件作品时,我们的心不是安宁的。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应该有的形式,我们心灵才获得了安宁,才获得了喜悦。
然而当你想着赶快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就说明你不再关心此事,而是想着下一件事,你匆匆忙忙的应付了眼前的事,然后又赶紧开始下一件事,你的心没有得到过安宁。前面事情又做的不够好,你会更不安,更浮躁。戒浮躁就要做好当下的事,投入你的热忱,直到做好它,那时你的心才得到安宁。
高僧把扫地也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沉浸于扫地这个过程,直到把地扫干净,他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这种安宁对他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过得是一种沉浸式的生活。而心浮气躁的人总是过着肤浅的生活。
放慢自己做事情的速度,投入自己的热忱。不要着急地去做一件事情,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寻找做此事的热忱。

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处于浮躁状态。如果你恰好这样,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并不孤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没底儿,你要做的就是稳住,给自己多一些快乐,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享受生命中这段“浮躁岁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满意度正处于递减的阶段。满意度低(也就是不快乐)根源在于“不确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么,不满足现状但不知如何努力。从15岁左右开始,人的满意程度开始持续下降。大抵上应该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终日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痛苦、挣扎,却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直到45岁左右的时候,曲线才开始上扬。漫长的三十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理解、思索、实践、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满意度低,自我感觉不良好,很难不浮躁;越浮躁越负向作用,感觉越不爽——形成恶性循环。
浮躁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一个不正确——至少并不完全正确的心态:人们总是希望马上有确定的结果——就是俗话讲的,“急于求成”。
人们总是在决定是否学习之前试图弄清楚“这东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这个貌似合理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学会那样东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过来,当看到人们某个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方案——痴迷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状态。最要命的是,不仅想知道确定的结果,还需要马上知道——这就更荒唐了。
浮躁的第三个原因——怪只怪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动意味着说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谁都止不住几乎是本能的比较。这比较就是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一个圆,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
人们往往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们往往把来自环境的影响当作自己由衷的想法。与外界的无谓比较,使得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于是,动不动就出现被自己理想绑架的情况。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给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给你什么就用好什么”。某种意义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更可是失败者对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会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局限。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觉就掉进去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的真正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那样的话就会忍不住顾镜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个特征,他们最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得他们更加难以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当然每时每刻都更加优秀。

首先,忘记品味这个词,顺便改掉一个习惯——做任何事时,别把自己想象成主角,别设定有一个人以第三人称视角在审视你。

吃饭时认真吃。不管是吃泡饭咸菜,还是白葡萄酒鹅肝,都把它当成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咂摸滋味,然后真诚的表达出来。
睡觉时好好睡。选自己舒服的睡姿和卧具。睡舒服了,睡安稳了。
选一些自己看着顺眼的画儿挂着,看。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听。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读。
尝试做一些自己以前没做过的新鲜事,觉得喜欢的就继续。
就这样,很平静的,很自在的,很真诚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从中获取乐趣,咂摸滋味,不要想“品味”这俩字,不要把自己想象成某个被人审视的人物。

然后,你就会偶然听见有人谈论你,“那家伙还挺有品味的”——当然,这种话最好也别在意,更不要想“哎呀别人说我有品味了那我就要按照这种路数活着”。当你开始琢磨品味是什么套路时,你就失去它了。

怎么学会享受孤独?
如果已经感觉到了孤独,就没有办法【享受】了吧。
独处,是可以【享受】的。
比如,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涂上新买的指甲油,
开着音乐,为自己认认真真地做一次可乐鸡翅和番茄蛋汤做晚餐,
认认真真地做一期无可挑剔的翻译,
认认真真地写一次知乎回答,
认认真真地收拾房间、整理衣柜,把化妆品摆放整齐,
认认真真地看完一章英文版教科书,
认认真真地计划下一次去普罗旺斯的旅行,订机票和旅馆,
认认真真地发呆,认认真真地赖床,认认真真地做白日美梦,
认认真真地看别人写的知乎回答,认认真真地点赞,认认真真地收藏我说孤独没有办法去【享受】,
因为孤独本身就与享受这件事没有什么交集,
如果硬拉扯出【我享受着,我的孤独】,这不就是那啥啥就是矫情嘛但是独处时的孤独感是可以避免的,
我现在一个人留学,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的,
我以前认为一个人做事很可耻,觉得那是因为我不够惹人爱,惹人爱的孩子一天到晚都有人陪,
但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
人都是独处的时间居多,
为什么我做每件事都要等别人来陪我?
等别人陪我逛街,陪我看电影,陪我泡图书馆,陪我旅行,一直在等别人发现我,
可这些事我自己也可以做啊我的经验是,唯有【专注】这件事可以避免孤独。
把手头的每一件事都用心地去做,狠狠地死抠做到最完美,
本身这个过程就在享受着独处了,
【专注】是件很性感的事。找人陪会不会避免孤独感?
我觉得不一定,
其实有时候一直有人陪,陪着的时候反而会反向寻找自我的空间,
而且一旦那人不再了,又会不适应木愣愣地重新回归孤独,
所以外向求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即使有很多朋友相伴,也许在聚餐,也许是卡拉OK,你还是会有孤独感,
因为我认为有些社交行为也许是面子上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心灵上需要的。如果要享受【独处】,先学会认认真真地独立完成一件事,
然后是第二件,然后第三件、第四件。。。第N件,
直到不会再有焦虑感,
因为你一直都有很【专注】地活。一万小时的理论不定会让你成名,但在某个领域获得自豪的成就是绝对值得赴汤蹈火的。你可以跌倒,你可以跌倒多次,但是你不可以跌倒后不思、不悟、不破!

努力突破客观世界带给你的限制(饥渴、温饱、疾病、无知、迷茫、痛苦、负担、责任、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旅行、读书、睡到自然醒、陪伴家人、吃货、无聊、发呆、养花、弹琴、养狗),让自己处于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坐看庭前花开花谢),并且努力尽可能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事物(艺术、音乐、书籍、电影、运动、风景、美食、亲情、友情、激情或基情、创造事物的美好、恋爱、结婚、养育孩子、有个你爱的人,有个爱你的人、有趣有意义的工作、成就感)。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和选择,享受人生每个阶段和每种状态下的美好。阿门!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任人评说。

所有你认为过得去的过不去的都会过去!

顺其自然吧!像我这种身份的人,如果硬说要去争取什么,无疑痴人说梦,但是如果机会来了,还是会抓住的!

What are these free traits? They’re where were enact a script in order to advance a core project in our lives. And they are what matters. Don’t ask people what type you are;ask them,”What are your core projects in your life?”
每个人的宿命都是死亡,但是也只有自己,才能给这段旅程灌输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一个理由,不仅仅说服旁人,也要说服自己。
这个理由可以不那么高尚,可以是为了私利,只要能够让你自己相信,你才有活下去的动力。但如果哪天,无论是多正义凛然的理由,还是多蝇头小利的理由,都找不到了,行尸走肉一样活下去,会心虚,会痛苦吗?
以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而言,还没有到拼天赋的时候!
无论何时何地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可以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不会迷茫,当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被动的被推着走的时候!很容易迷失的!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将生命燃烧殆尽,只剩余纯白的灰


三思选择一个方向,做下一个决定,然后投入需要的资源,剩下的是否有收获,就交给时间来证明吧!等到有了结果,然后总结,反思,继续下一步!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很重要,重复意味者可以复制!

用可以复制的方法去实现长半衰期有意义的目的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感受那些你不曾感受过的美好!

这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与智力无关,与天赋也无关。凡事就怕认真!


做两件事,收,放。

第一,收,全面收缩。停掉所有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把时间和精力收回来,宁可放空,也不要浑浑噩噩的学习,浑浑噩噩的娱乐。迷茫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所做的事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就停掉。

空出时间,让身心恢复到正常状态。迷茫会让你焦虑,让你晚睡,让你吃更多,让你迫不及待的想要填满每一寸空闲,让你身心俱疲,让你对自己不满意,让你更焦虑,让你更迷茫。

要打破循环,就要学会收缩,留出空闲,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恢复状态并不困难,八个字,

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坚持两个星期,身体和精神就都恢复了。

第二,放,放开视野,放下包袱,去尝试新事物,认识新的人。

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不顾虑一兵一卒的进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尝新,要不重复迷茫时做的那些事,要走出舒适区,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迷茫往往是把自己囿于一种可能里,而看不到其他路径。

世上有一百万种可能,迷茫中重复自己,本质上就是浪费机会,而尝新,正是打破迷茫的利器。

收,还你时间和精力;放,给你方向和途径。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心安顿,便是归宿。


与其花大量时间耗费在半吊子内容上,不如静下心来,彻底的去啃透一个权威!

人的一生都是在对抗平庸!

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高级的快乐,而放纵的快乐是一种低级的快乐!

你在打牌的时候即使你抓到一把最烂的牌,你也不能弃牌,你要打下去!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你只能演出好自己的剧本!

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行为认知统一,不内耗,接受未来一切可能性,包括病痛、贫穷和死亡。

只要接受上面三个,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做不到就放下,就能不焦虑,不精神内耗。

挣钱不多,就少花一点。

吃不起肉就不吃。

买不起房子,就不买。

没钱给父母治病,就不治。

读不进去书,就去学个技能。

婚姻走不下去了,就离婚。

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就找收入低的工作。

没钱恋爱就不恋爱。

养不起孩子就不生。

病了就接受痛苦,接受死亡。

长得丑矮胖,就不照镜子。

……

对于没有先天疾病的有正常劳作能力的人:

只要开放性接受一切可能性,接受病痛、贫穷和死亡,认知行为统一,不比较不羡慕不嫉妒,得不到就放下,就能彻底的自由。

同样,尝试了上面,但依然做不到自由,或者说为了自由而痛苦,那就放下自由的念头,继续做一个世俗的凡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